每一个来到深圳的室内设计人,都一定是满怀着期待和希望的,但是往往和大多数人一样都热情都消失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,如何才可以得到更多的成长呢,深圳室内设计公司资深人员告诉您完成一下几点,你可以获得更多。
格拉德威尔在《异类》一书中指出: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某个领域专家的必要条件。这个“一万小时定律”,一直广为流行,甚至被大众奉为颠扑不破的真理。
一万小时的算法:正常人每天工作八小时,每周五天,每月四十个小时,每年大约两千个小时,按照这样的算法,正常人完成一万个小时的蜕变周期为五年。
这个定律估计很多人都知道,怎么君是想说年轻设计师,说我们自己,我们是否也想让这一万小时按照五年来完成,假如每天十二小时呢?那么时间会大大缩短,是三年。咱们再回头推算一下上面提到的不到30岁的年薪80W的朋友,他三年前年薪才1万多,短短三年时间晋级到百万级别的行列,他要不就是一万小时三年之内完成,要不就是五年里完成了几个一万小时,只有这样的成长速度才能与薪水的成倍增长匹配。
慢点,咱们聊聊专注,同样是一万个小时,你用在五个目标上,每个目标只有两千小时积累,效果会大打折扣,因此,专注同样很重要,所以怎么君一直在建议大家多找一个自己看好的方向,全力去冲刺。
许多时候,我们还会有一种错觉,我们还年轻,比我优秀的人都比我大几岁呢,我过两年也会变成这样的。
那是大错特错,因为你很可能一辈子都不曾跑上加速跑道,你以为时间可以解决的问题,其实时间除了让你如期变老之外,它对你毫无意义。
因此,不要指望时间能解决能力问题,与其等待时机来临,不如主动拥抱变化,突破自我。
聊到这里,又绕不开迷茫的话题,其实很多设计师认为自己几年后能成为那个他,就是因为迷茫,产生等待心理,关于怎么面对迷茫期,并为自己增值,怎么君前几天写过这样的文章:设计师该如何面对迷茫期?每个人都有迷茫期,有的人通过迷茫期之后实现飞跃,有的人在原地大转,甚至倒退,最终混迹于底层。我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朋友都能及时调整自己,发现一个不一样的自我。
加速跑道是什么?在怎么君看来,就是一个环境,而这个环境可以理解为很多可能,比如一个部门,一个公司,一个群体或者一个城市。就拿我提到的那个深圳工作的设计师来打比方,他实际上是进入了加速跑道,首先城市是深圳,是中国设计之都,在一个知名室内设计公司都有上百家的城市,本身就是一个大的加速跑道,再说他进入的公司,也是几百人级别的设计公司,而这样的公司,无论从团队,还是设计研发,都是快于一般设计公司的。因此,年轻些的朋友,如果有条件,还是选择一个更优秀的平台或者城市,而不是选择你一个人什么都在负责,单枪匹马做设计的小公司。
整个社会都有阶层固化这个规律,指的是某个阶层的人已经达到这个高度之后,低于这个阶层的人想通过努力达到这个阶层非常难。
设计行业也是这样,我前面提到的几个朋友,他们所处的阶层也许就是偏高的阶层,而他们身边的朋友或者说与他们为伍的人都是这个阶层的设计师,而另外一批设计师也许也是30岁左右,但可能每个月也就一两万的收入。而要通过努力达到另外一个阶层可能性不大。
我们经常发现一类设计师聚在一起,除了人以群分这个道理之外,就是阶层固化所致,比如我们看到戴昆晒出的朋友圈,晒出的大部分是他和梁志天,邱德光等大师的合影,孟也晒出的很多时候是与吴滨,葛亚曦这样的设计师在一起的情景,当然我们也看到一些设计师为了让自己出名,挤破头往戴昆等身边凑,其实很费劲,因为他们不处在一个阶层。
而设计师,也是这样。
同样的能力,一个23岁的小伙子,和一个32岁的老油条,作为hr的你,选择谁?
我个人肯定倾向23岁的,因为前途无限,更重要的一点是,我知道他又非常多的时间可以投入到职场和能力提升去。32岁的人,多少都又其它因素导致他的时间和精力需要割裂分配,他要进入下一个加速跑道的概率远低于那位23岁的小伙子。
23岁的进入下一个加速跑道,可能只需要一年,但是32岁同样的能力,估计需要几年,甚至不可能进入了,因为那么多年都没有起来,已经可以判断学习能力不够强,甚至自信心已经消退得差不多了。
那些厉害的人,能力或者职位一旦上去了,他们只会越来越厉害,而且会越跑越快,所以为什么我的那个不到30岁的设计师朋友,可以在短短3年内完全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。
年轻设计师要怎么做呢?很简单,越早进入加速通道越好。
机会肯定与年龄是成反比的,优秀的年轻人的机会越来越多。
就如大多明星成名要趁早一样,因为越早,你的可塑性越高,越有多的机会去尝试去学习新的东西,公司也愿意在你身上持续投入。
而一个40岁才成名的人,除非你自己又强烈的自我光环,不然不会有公司愿意去包装和营销你,因为一眼看到底了。